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快讯

法院快讯

青苗学堂 | 叶竞择:愿做法治的“蒲公英”——我在中院的一年和在基层的一个月
日期:2024-12-13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国庆假期刚过,根据院党组安排,我来到溧水法院开启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我的第一站是有着“蒲公英”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工作品牌的洪蓝法庭。

微信图片_20241213105403.jpg

初识:秋来飞絮赴乡间

“小叶,走,上车!”来法庭报到的上午,送岗完毕后还没来得及去办公室把东西放下,庭长便喊我上了警车一起出发去现场调解。一路上,车窗外的景色从楼宇到农田、从柏油路到乡间土路、从法桐成行到落英缤纷,让我第一次对“下乡”有了实感。

微信图片_20241213105705.png

案件是一起相邻权纠纷,被告砌了一堵墙把原告院门口堵住了。出发后,我们并没有直奔案涉现场,而是先去了当地社区,接上了网格员,还喊上了村长,大家为了同一个化解纠纷的目标来到现场,对我来说,第一次把在电脑上敲了无数次的“汇聚多元解纷合力”搬进现实。

微信图片_20241213105712.png

被告与我想象中砌墙堵门蛮不讲理的当事人不同,走出来的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走路、说话都不利索了,却仍不停地和我们数落着另一家的不是。长长短短的话语间拼凑出了案件的前因后果,原来老人砌这堵砖墙并非为了争夺相邻利益,而是认为当年老伴去世与另一家有关,心里有气过不去,砖块虽小,心墙却高。

从案件裁判的角度,事实和法律关系都比较清晰,老人砌墙堵门是不占理的,应当判决排除妨害。但裁判能不能实现案结事了的效果呢?一方面,执行“难”,若高龄老人拒不配合执行,必然会为执行工作带来很大障碍;另一方面,一案结多案生,两家的积怨不会因为一纸判决而消弭,只会旧怨更添新怨,日后极有可能再起纠纷。也许,唯有调解,用司法的温度暖化当事人的心墙,才能真正推倒这堵高墙。

经过法官、网格员、村长不断对老人释法说理、讲明利害,引导老人放下宿怨、解开心结,同时做好原告工作,其认同先前的行为存在不当并提出给予老人一定经济补偿。在多方努力下,最终达成了调解方案并当场履行,横在两家之间十余年的高墙终化作碎瓦,通的是道路,更是心桥。

人民法庭是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纠纷化解的最前线。在中院研究室的一年,习惯了日光灯下紧锣密鼓的办公,阳光下的田间地头对我而言满是新奇。

挑战:弃落荒坡依旧发

蒲公英洒落在任何角落都能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从中院到基层法庭、从综合部门到业务一线,视角的转变、职责的变化让我深感“本领恐慌”。

微信图片_20241213105855.jpg

“这个材料要得急,今晚加班弄一下”,研究室的工作总是伴随着各种“突发情况”,纵向对接上级法院和基层法院,横向与市里各单位沟通协调,往往一个材料还未打磨好、另一项工作又接踵而至。“这个调研的问题深度不足、举措力度不够”,从审级职能定位改革、“程序空转”问题治理到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护航“首发经济”等,在研究室的一年参与了多项司法调研,对人民法院整体工作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思考中,也常常感到与实践有差距、有隔阂。

带着对办案的期许,我走进了法庭,观察、学习法官们如何在与当事人的来回交互和证据的抽丝剥茧中固定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办案的技艺如同一座深不可测的高山,而我正在山下仰望,满怀憧憬地准备启程。

然登山之路非坦途。第一次草拟文书,从结构到语句,从证据分析到法律适用,“目光在事实和规范之间来回穿梭”却常使我顾此失彼。幸好带教法官、院庭长耐心地“手把手”帮助我修改文书,既让我在总结不足中步步向前,更感受到每一份文书的高度严谨、不容有失。第一次独立质证,尽管庭前已将案卷烂熟于心,但当真正坐在台上面对当事人如炬的目光时,克制不住的紧张感依旧席卷全身。“我的证据就是凭凭良心!”与想象中证据一条一目地展现在我面前不同,法庭的很多当事人很“淳朴”,两手空空就来开庭,此时便想起了张军院长反复强调的“如我在诉”意识,不能简单以证据不足驳回,学着去耐心地释明证据规则,引导当事人通过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证据去逐渐还原案件事实。

与综合部门承担着对内协调服务的职能不同,当看到讨薪农民工眼里的疲惫与渴望、当事人因败诉风险在庭上泪水打转,我真正体会到“我们办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真的太感谢法官了!”前不久,法庭集中处理了一批农民工讨薪纠纷,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尽快兑现,法官们经过多轮“面对面”“背靠背”调解,促成多方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当场支付11名农民工工资40余万元。农民工们收到工资后,喜笑颜开,专程来法庭为法官们送上锦旗。如何把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期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得到”和“认同”,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是我们每个案件办理过程中要书写的答卷。

融入:愿以微光映苍穹

博登海默说,法律是一个带有许多房间、凹角、拐角的大厦,在同一时间里想用一盏探照灯照亮每一间房间、凹角和拐角是极为困难的。做一株传播法治种子的“蒲公英”,既要在基层历练中扎根生长,同时也要乘风而行,尽力播撒到基层更广袤的大地。

一是锤炼自身本领,做扎根的蒲公英。“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一方面,聚焦审判主业,努力克服“本领恐慌”,不断提升查明事实、适用法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件办理中培养群众工作能力,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另一方面,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从研究室到法庭,我要用好身在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将调研视域往下探、往里钻,用好案件审理、基层治理的富矿让调研成果有目标、有实效,努力成长为综合业务能力的“多面手”。

二是奔赴乡间地头,做远足的蒲公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基层工作没那么轰轰烈烈,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法治种子传播得更广更远?一个月间,通过“蒲公英”融合法庭,我先后对接了石湫、洪蓝、西旺等街道社区,就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遇到的婚姻家事、土地承包经营、相邻权等纠纷及时提供法律帮助和调解指导,以“融合法庭”的风让“蒲公英”法治种子奔赴到人民群众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三是传递法治阳光,做播撒的蒲公英。司法不仅仅是个案的定分止争,亦肩负着引领法治进步的使命。我感受到,老百姓“遇事找法”的观念已日益增强,但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仍相对缺乏。到法庭后,我参与“阳光溧法”法治报告团巡讲,为洪蓝中心小学的学生开展了一堂预防校园欺凌讲座,引导同学们知法守法、明理向善;连线东泉村开展反电诈普法宣讲,增强基层群众防范意识,努力将“蒲公英”法治种子播撒进老百姓的心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两年时间,不长不短,我将努力在基层的沃土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尽全力以己微光去点亮基层角落里的法治信仰。

叶竞择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2023年通过江苏法院系统名校优生选拔,进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担任法官助理,2024年10月至今在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法院洪蓝人民法庭挂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