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快讯
2024年夏天,怀揣着对司法事业的憧憬,我从校园踏入溧水法院的大门,成为综合办公室的一名法官助理,至今已一年有余。记得报到那天,办公室朱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办公室是法院运转的中枢,虽不直接审理案件,但每份文件、每次保障、每个通知,都连着审判执行一线,关乎全院大局,‘小岗位’也要有‘大担当’。”彼时,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我,心中满是对入职审判业务庭的向往,还没有完全从些许失落中调整过来,对这番话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方寸之间见天地
一年来,从手忙脚乱处理第一份公文流转,到有条不紊撰写会议材料;从初次面对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时一头雾水,到逐渐理清脉络、主动补位;从以为办公室工作“不过如此”,到深刻体会到“中枢”二字沉甸甸的分量……我逐渐明白,这方寸之间,正是我感知司法脉搏、践行初心的起点。收发文件看似机械,却要求精准高效,确保政令畅通、信息无阻;组织会议、协调保障,考验的则是细致周全,为审执工作提供坚实后盾;撰写报告、信息材料,需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当好参谋助手。一年来,我收发文件3000余份,处理会议通知400余次,撰写信息、宣传材料20余篇,服务会议保障30余次。在每一份及时送达的通知、每一次井然有序的安排、每一篇准确反映工作的信息当中,我逐渐认识到,司法为民的情怀,不仅闪耀在法槌落下的庄严时刻,也浸润在这日复一日、看似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幕后工作中。
于细微处砺匠心
办公室工作点多面广、琐碎繁杂,常被形容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一年,我深切体会了“针”的分量,更在“穿针引线”中磨砺匠心。
一是“细”字当头。去年刚入职不久,因为工作衔接失误通知错会议时间,导致领导参会延误。领导没有严厉批评,而是耐心地找我谈心谈话:“办公室是联系各单位的窗口,一件小事都可能关乎到法院的形象,所以在办公室工作必须如履薄冰。”这次的经历让我铭记于心。从此,无论是拟文用印、处理文件,还是撰写材料、统计数据,我都力求精准无误,反复核对,在“吹毛求疵”中培养严谨作风。
二是“勤”字为要。办公室事务多且杂,只有把勤奋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态度,才能有效胜任工作。去年八月筹备区委法院工作会议时,我第一次接触此类大型会议,办公室的同事带着我从收集参会名单、安排座次、摆放席卡等每个流程走下来,我发现很多工作并非水到渠成,而是需要不断的预演、梳理、校对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体会到“勤”字诀的重要性。
三是“学”字贯通。办公室工作涉及面广,促使我不断学习。既要熟悉法院各项业务流程、规章制度,掌握公文写作规范,也要不断培养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参与撰写综合材料,我提升了从全局角度思考工作的能力;通过协助处理代表委员联络、信访转办等事务,我增进了对社情民意和司法需求的感知。我渐渐意识到,当好办公室的“多面手”,持续学习的能力不可或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清单式方法,把领导安排事项、部门工作事项、个人任务事项分类处理,明确任务时限、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并做好台账管理。
心向星光踏实行
回望这一年,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到融入法院大家庭的“小助理”,身份在转变,心境也在沉淀。我逐渐在办公室的工作中找到了一点“乐趣”,它让我拥有了一个“全局视角”,看着来自立案、民事、刑事、执行等各条线的文件在办公室汇集、流转,我仿佛能触摸到整个法院运转的脉搏。我能看到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审结再到执行的全过程,了解到各部门是如何环环相扣、协同作战的,而这种系统性的认知,是埋头于单一案件办理时难以获得的。办公室的工作,让我从一个法律的“专科生”,逐步成长为一个对法院工作有更全面认识的“全科生”。它教会我:服务就是价值。一份及时准确的数据统计,可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一次周密的后勤保障,能让法院干警全心投入办案。服务保障做得好,就是为法治事业添砖加瓦。平凡孕育不凡。 办公室工作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默默耕耘的日常,能把平凡的琐事做到极致,亦是不凡。扎根方知厚重。 身处基层法院,离一线更近,离群众的需求更近。无论是处理信访转办件时看到的字里行间的民生诉求,还是与当事人交流时听到的声声期盼,都让我体会到,只有以“向下”之姿态扎根才能汲取“向上”之能量。
办公室一年的历练,让我慢慢褪去了书生意气,更多了几分务实与坚韧。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办公室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远非一年可穷尽。未来,我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工作,不断精进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一名有本领、重实干、怀热忱的新时代青年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