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快讯
我于2016年进入溧水法院工作,根据工作安排辗转于民商事审判各领域,多年的审判工作逐渐勾勒出我对“司法为民”的理解——司法审判既要恪守法律尺度,也要守护社会肌理的民生温度。
破局重生
守护经济生态
商事审判工作,犹如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社会关系解构再重组。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劳动争议……每一类案件都关联着市场秩序、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在处理各类商事案件时,不仅应恪守“规则之治”,明晰权责、依法裁判,还应积极发挥司法引导与保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债务数字背后关乎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关联众多员工的安置、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为更好保障债权人利益,让可能重新经营创造价值的企业得以存续,我与破产管理人多次开会讨论,组织各方沟通调解,最终促成了破产企业与债权人和解,促成了双方共赢,市场多赢。
弥合亲情
修复情感裂痕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2023年,我从商事审判领域转到家事审判领域,我发现这里的案件完全是另一番模样:离婚纠纷、抚养纠纷、赡养纠纷、继承纠纷……案卷里写的是法律关系,背后藏的却是几十年的亲情、爱情与恩怨。记得一起法定继承纠纷,原、被告积怨多年,社区经过多次调解均无果。经了解,原告尚未成年时,原告父亲与被告重组了家庭,原告随父亲与被告共同生活。矛盾源起于原告父亲的房屋拆迁,由于利益分歧,原告与被告矛盾频发以致多年不往来。原告父亲去世后,原、被告又因原告父亲的遗产继承问题发生了纠纷,庭审中,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但结合双方曾经共同生活以及原告父亲多年卧病在床被告付出颇多等实际情况,我认为本案有调解的可能,于是我开始了从法理到情理的多方调解工作。经释法说理,双方逐渐松口愿意调解,并就遗产分配方案达成了一致意见,此前的纠葛也在双方签字的那一刻画上了终点。
少家庭的工作,让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共情。一句“我能理解你的委屈”比法条引用更能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一次耐心的调解比一份严谨的判决更利于“定分止争”。在这里,用法律的底线守护家庭伦理,用沟通的耐心修复情感裂痕,我觉得这才是司法在家庭关系中的应有之义。
程序破壁
护佑特殊群体
司法的温度并非模糊的温情主义,它体现在对个体权利的切实保障上。弱势群体在各类纷争中往往更被动、更易受侵害,对这类群体,我常常会给予更多的“特殊”关注。在我曾办理的一起申请宣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案件中,被申请人是一名渐冻症患者。在拿到案件后,我当即与申请人电话联系了解情况,之后又与书记员马不停蹄赶到被申请人家中。看到躺在床上无法动弹、也无法言语的被申请人,我思索:“怎样才能更快启动鉴定程序?”回到单位后,我第一时间与两家有鉴定资质的医院联系,并在与申请人沟通后,最终确定委托能更快启动鉴定程序的医院进行鉴定。鉴定机构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出具了鉴定报告,较之以往的鉴定期限足足缩短了两个月。鉴定报告收到后,我根据鉴定结论及时作出了宣告被申请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同时指定监护人的民事判决。申请人的诉求得到快速解决,她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表达了感谢。
另一起由居委会代未成年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案件,我收到后发现该未成年人很可能正面临遭受家庭暴力的紧急情况,于是我迅速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民事裁定,同时联动社区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对被申请人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被申请人当场就对曾经的不当教育行为表示懊悔不已,并承诺立即改正。之后,我又多次电话联系被申请人以及社区工作人员了解该未成年人的情况,得到的答复都是情况良好,被申请人再没有出现家庭暴力的情况。
法律不是脱离生活的条文,而是扎根于社会土壤的工具。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在面对特殊群体时适时给予“特殊”的关注,让司法的温度“突破”程序壁垒,方能让法律“看见”每一位个体的权力需求。
司法为民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法官作为法律条文的适用者,既要坚守法律刚性原则,也要秉持人文柔性关怀。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也将继续在法与情的交织中探寻司法温度,践行一名基层法官的使命担当。